News

新闻动态

《对话中国品牌》栏目专访 城市造梦者——宋建良

发布时间 : 2021-10-24来源:禾泽都林

宣传册3- 小一些.jpg

解说:他是一个用心去读懂一座城市,理解一座城市的造梦者。宋建良:假如说我们一栋建筑,建在城市里,那我们要懂得城市。解说:他是一个用心设计,想要赋予建筑生命的建筑设计师。

宋建良:因为一个好的建筑物我认为是有生命力的,有生命的解说:他是一个用心领悟时代需求的设计师。

宋建良:我们站在一个世界的高度,时代的高度。然后再领悟研究实际社会的需求。

解说:浙江禾泽都林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院长宋建良做客影响力人物。

主持人:宋先生您好,欢迎来到我们的影响力人物做客。

宋建良:主持人好。

主持人:我不知道我的这种理解准不准确,我说您是一位在科学和艺术之间找平衡的造梦者,把梦想实现的人。您觉得建筑设计师有这方面的理解吗?

宋建良:我觉得应该是的。这个应该说比较确的。因为这个建筑太综合了。建筑师是一个老年人职业

主持人:老年人职业。

宋建良:因为他有足够的知识,包括艺术,包括文化、包括对人的信念理解。还有一个科学,我这个房子要造的起来。所以他这个就是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所以这个是就是说永无止境的行业

主持人:您再回想您当时刚刚从事建筑设计的时候,您觉得有一个怎样的质的变化,想法。在设计理念方面。

宋建良: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觉得水平很高。就是我会设计,然后发现我不会设计,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然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好建筑,我们的建筑应该怎么设计,所以越到后来越困惑,越困惑,非常非常困惑

主持人:现在呢?依然在困惑吗?

宋建良:然后我有快十年没有跟同行打交道了

主持人:为什么把自己刻意地放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里边?

宋建良:因为我发现我们建筑师考虑的问题,可能有一点就是说狭义了,但建筑是广义的。所以这里面我就需要补课。所以我在十五年前碰到文化人的时候,我发现他是学文学的。但他对建筑的知识量比我丰富很多。他知道比如说他知道北京的历史怎么样的,甚至我们到新疆和田去,他把新疆和田两千年的历史挖出来,两干年这和田是怎么样的。但作为一个建筑师应该也知道这些历史。但是我们平时在设计的时候,只是就事论事。假如说我们一栋建筑,建在大街上,建在城市里。那我们要懂得城市,但我们现在都不知道这座城市。所以我觉得有些问题我们在设计一个建筑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依据是不是不够了。但是我们建筑还是不断地在造起来。

主持人:越来越多,千篇一律

宋建良:然后又不断地被拆掉,所以我觉得问题很大。

主持人:是,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且我觉得对于一个有志于设计出最独特的这样一种建筑设计师来说,我觉得同样是很悲剧的,但是还好,您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而且埋首向另外一个就是文化的非常浩瀚的这样一个海洋里面,去寻找属于您的养分。

宋建良:对。

主持人:结果找到了吗?

宋建良:我觉得应该找到了。所以我当时10年前,我的那个禾泽都林成立的时候。我提了一个目标,然后两梦想。目标是要成为让人感动的企业。

主持人:让人感动的企业。

宋建良:怎么让人感动?就是说我们站在一个世界的高度,时代的高度。然后在领悟研究实际社会的需求。

主持人:您觉得只有这样设计出的作品,呈出出来的设计才是真正能够打动人的,能够让感动的,能够让人记住的,能够永远留下去的种经典的建筑,才是有生命力的?

宋建良:对。

主持人:像禾泽都林一样。

宋建良:对。

主持人:这是您说的其中的一点,还有两点呢?

宋建良:还有两点是两个梦想,一个梦想是为。因为要产生好的建筑要好的环境,为年轻建筑师提供一个好的平台,好的环境。所以这块我们花一切的精力,第二个就是我们树中国建筑自信。就是我们中国建筑就是说应该是怎么样的,就是能不能够为中国建筑现代化,或者说当今的中国建筑做一点有益的事情,当时这两个梦想应该说所有人都是怀疑的。想想目标。

主持人:听起来很高大上

宋建良:很高大。

主持人:怎么去实现

宋建良:那个就是说创造一个好的平台,这一点我们也做到了第二个目标切入点是我们对建筑本源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然后也慢慢地就是说能够产生一些好的作品。这些作品为百姓认同,社会认同专家认同,我觉得这个就是非常开心。因为好的建筑关键是社会认同。

主持人:是的,而我觉得不只是社会的认同。包括每一个人置身您设计的建筑之中,置身期间,能够感受到您刚才说的那份感动。在这样的时候,您刚才也说了要具有一个国际的视野和高度,怎么样占据到这样一个高度,怎么样找到自己的立足点的同时又能够让眼光看得更远

宋建良:就是一个国际化视野,我觉得是有三条路,第一就是书,我们从书上得到国际化的,就是读万卷书;第点行万里路;第三点跟我们从书上得到国际化的,就是读万卷书;第二点行万里路;第三点跟外国人交流,甚至我们这里有外国人,外国建筑师。所以我们那个读万卷书这方面是成本低,行万里路成本高一点,但是我们这么做了。所以我们今年在新加坡,去年在迪拜。我们每年都让优秀的设计师都到国外去。刚刚我们前两天我们组了个团到日本去,日本的主题是,以儿童与年轻人为主题的社区,这个中国就比较少了。

主持人:是,这个好像。这个理念我觉得好像是我交流过的建筑设计师,或者是团队或者是公司,我觉得很少关注到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视角是您选择的吗?

宋建良:这个我选择的。因为我们有一个项目,就是我给他提出一个观点,就是怎么让这个区域有生命力。因一个好的建筑物我认为是有生命力的,有生命的。我们要加入有生命力的内容进去。我觉得这个内容,环境很好了,有条河那个项目里面。然后我说加一个人进去,但是这个人要超越城市间的距离。那我觉得就是儿童,我们中国人培养小孩子,青少年,他是不计成本的,不计距离的。然后我们找依据,全世界范围内找依据,那日本有,那我们马上飞过去。

主持人:到那里有没有找到你所需要的这种源泉,这种灵魂,这和生命力呢?

宋建良:超越这些内容。都超越了,而且他们都很兴奋,因为年轻人他对学习知识的动力是很强的,这样的话我们的国际化视野就很方便了。

主持人:我注意到其实好像我们禾泽都林还资助过,支持过许多的这种散文诗歌大赛,是不是?已经第三届了吗?

宋建良:对。主持人:在这其中找到了什么和建筑有关的源泉没有?宋建良:我觉得找到了。或者是找到了一部分,我觉得这源泉里分两部分,就是作为建筑师来讲,我觉得有两个内容。一个知道什么是好的建筑,我觉得假如这个问题我们到社会上全世界去问,包括我去我们的院士,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的。就什么是好的建筑。主持人:对。什么是好的建筑?您认为呢?宋建良:我认为是,就是建筑的本源,本源是两个,与人共生,就是为人服务的;第二个是与环境共生,总结起来是与环境共生,一起为人服务。说中国的建筑是在山水之间,环境很好。然后以人为本,这样的建筑是好建筑。又符合了中国的文化,所以中国建筑物我认为是千年的建筑是中国的建筑,一千年还有生命力的建筑,我认为是中国的好建筑。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中国的故宫是好建筑,安徽的宏村、西递,云南的腾冲,我们经常去那边,所以我觉得一个好建筑,它是有很强的魅力的,很强生命力。

主持人:您在从这么多的建筑立汲取了营养之后,如果我想请教您,您最得意的一个属于你自己的设计,能贯穿这种理念,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宋建良:我刚才讲的千年建筑是好建筑。然后就是说总结出来就是好建筑的这些话,就是几个标准了,第一个就是好的环境,第二个是文化;第三个是好用,就是功能,好用。按照这三个标准,然后我们就是当时在十年前,十年前设计了我们浙江嘉兴的巴黎都市。那是在郊区,它周边有一些住宅区,然后五百亩地,然后后来我们考察了很多的城市以后,发现中的好建筑应该是这样子的,然后我们按照这个标准把它建设起来了。然后建设单位很认真,非常非常用心,他董事长亲历亲为。然后现在建成以后,变成那个区域的中心了,变成一个城市的副中心了,成为副中心以后,那这个就是说,就是整个价都涨了,人生活在这里面也方便了,人以生活在那里为骄傲了。然后把整个城市的地价也给变了。我们项目在城东,原来城东的地价是城市的二分之一,现在是城东是城西的两倍了。后来很多人去看了,看了以后就是说被感动了很多。很多人认为一个就是有中国文化的味道,第二个就是非常完整,完整也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完整的。

主持人:是的,完整的,对称的,产生的一种和谐的美。宋建良:对呀。然后现在建成十年了,还是感觉不错。主持人:虽然十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是那个项目可能在当地人的眼中也好,对于您的整个公司也好,对于我们这些可能初来乍到,去到那个地方的人,看到它,第一眼都会被它打动,原因在哪里?宋建良:因为就是我刚才讲的,按照我们三个标准来做了,就是一个好建筑,好建筑的标准,到了那个地方以后,就会发现我的自然环境很好,外面是公园,有河道。这个公园原来是政府的,然后把它融为一体统一设计,统一来建造,那就是公园跟建筑融为一体了。第二个就是文化,文化的话,我们就是说中国包括世界也好,最高贵的文化是广场文化。

主持人:广场文化。宋建良:广场轴线,还有一个是公共空间,比如说故宫,我们到故宫里面去,公共空间很多。皇帝用的,私人用的空间很小。

主持人:对。


宋端良:这个我们做了。这样以后,就说我们每个人回到家里的感觉,就不断地从公共空间进入半公共空间,这就是室内空间,我走一设路就是广场,经过广场再进入我自己的院落,院溶里面再走到我的门口,然后再上去,这个空间非常强烈。有了公共空间以后,人与人这个交流空间了。那这个就是说中国的文化就出来了,就像一个村的念了,我们每个村都有同堂,所以我们现在中央电视台在播乡愁,乡愁里面就是第一集里面就是非常讲究的祠堂的概念。

主持人:其实那个是这个村落的人,他们形成的一个这样的集体,他们的一个信你所在。

宋建良:对。然后还有就是文化交流空间,交流空间我们以前没有交流空间,为什么没有?以前有的,后来没有了,为什么没有?被汽车占有了,我们经常汽车把人的道路给占用掉了,那我们把汽车全部到下面去了,小孩子在上面了,那这个问题现在来讲,好像不奇保,但是在一年前讲,就很多人说一个问号的。但是从今天来看这个问题,我们

还足做的非常极致的,就是从南面到北面大抵有五百米,没有一辆汽车经过的:小孩子到下面去游玩的时候是安全的,那这就是文化,然后好月,功能,那我住在那里,我到医院的距离,我到酒店的距离,我到学校的能离,到下面超市的距离,我去吃夜宵的距离,那都很近,所以我们恶这动的资源整合起来,还以什么资源,我们自己来增加,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微城市的理念,就是我这个部向向市中心比较远,但是自成一体要成一个副中心了。我觉得这个设计很有意思,实际上也符合了我们微城市的发展方向。

(完)